在線咨詢
400-8233-238

新聞資訊

道匠門窗|說說國慶那些事兒

2020-09-30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618.png

2020年的國慶和中秋巧合地相遇了,天文專家表示,就21世紀而言,這種“巧合”僅出現(xiàn)四次。上一次是2001年,這一次的2020年,另外兩次分別在2031年和2077年。

“賀中秋,迎國慶”,喜相逢,讓2020年的“中國節(jié)”變得更加有意義。今天,道匠君就來跟大家說說國慶那些事兒。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638.png

國慶的歷史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  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jié))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jié)。

 

國慶節(jié)的由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1949年12月2日,根據(jù)政協(xié)委員馬敘倫先生的提議,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guī)定以后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

從此,一座共和國的巍峨大廈,在舊時代的廢墟上建立起來。國慶節(jié)也從此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當我們沉浸在國慶節(jié)歡樂祥和的氣氛中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我們這個國家經(jīng)過了怎樣的風風雨雨,經(jīng)過了多少代人的艱苦卓絕的奮斗,才有了今日的輝煌。正是這些人以脊背為支點,才撐起了整個民族的命運;用生命作基石,才筑起了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那座豐碑!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648.png 


國旗的由來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657.png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伴隨著隆隆的禮炮聲,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那么,你知道五星紅旗是誰設計的嗎?

 

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在解放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fā)出了征集國旗圖案的通告,總共收到2992幅應征稿件。這些稿件中有很多都是名人設計的,如陳嘉庚設計的是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設計的是兩個長條,象征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長江和黃河;朱德設計的是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嵌有紅五角星,象征晴朗的天空。這些圖案經(jīng)過認真挑選,選出38幅圖案印發(fā)給政協(xié)代表,讓大家評議。

 

最后勝出的是復字第32號圖案,名稱是“紅地五星旗”。五星置于左上角,居高臨下,帶有向外伸展的氣勢,“咫尺之內(nèi),覺千里之遙”;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顧盼呼應,協(xié)調(diào)和諧;旗面紅與黃兩種色彩都是暖色,都是中國人民喜歡的顏色。經(jīng)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五星紅旗最終被確定為新政權的國旗。

 

這個方案的設計者是曾聯(lián)松,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

 

1949年7月,曾聯(lián)松在報紙上看到征集國旗圖案的啟事后,便懷著對新國家的熱愛之情,著手進行構思。

 

一天晚上,他在閣樓上仰望星空,突然想到人們常唱的幾句歌詞:“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中國共產(chǎn)黨……”心頭一亮:共和國國旗的圖案上是否可以用星星呢?

 

經(jīng)過幾個晝夜的思考,一個方案漸漸在他的腦海里逐漸成熟:旗幟上應該有若干顆星星,一顆大的星星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其他一些小的星星環(huán)拱在周圍,意味著“眾星拱月”。

 

設計好后,曾聯(lián)松就將這個方案寄往了北京。當接到籌委會的采用通知和寄來的500萬元(舊幣,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人民幣500元)稿酬時,他激動得熱淚盈眶。

 

1950年國慶節(jié),曾聯(lián)松被邀請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

 

國徽的由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象征和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象征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四顆小五角星環(huán)繞一個大五角星,象征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齒輪和麥稻穗象征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nóng)聯(lián)盟;天安門則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象征。國徽在顏色上用正紅色和金黃色互為襯托對比,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tǒng),既莊嚴又富麗。

 

1950年6月1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707.png

 

國歌的由來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714.png

 

我國的國歌采用的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它原是為1935年拍攝的故事片《風云兒女》所作的主題歌。影片描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xiàn),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zhàn)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民族存亡的危難關頭,表現(xiàn)了中華兒女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重新填寫歌詞的新國歌。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1978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歌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從國歌的選定、變動到最終被確定下來并被寫入憲法的過程來看,就知道這是一件多么莊重嚴肅的事情。它和國旗一樣,都是法定的國家政權的標志和象征。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721.png

 

閱兵儀式

 

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jù)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周年,新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國慶閱兵,前后共舉行了11次。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jié)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xiàn)閱兵條款。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國連續(xù)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 1981年,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并于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了恢復閱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國慶閱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jié)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進行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2009年國慶60周年、2019年國慶70周年。

 

微信截圖_20201010202731.png

 

 

詩人洛夫曾說過:“歷史睡了,時間醒著;世界睡了,你我醒著。”

 

建國七十一年間,我們的祖國由貧窮落后走向了幸福、安定與和諧,我們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在享受優(yōu)渥生活的同時,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祖國的繁榮和強大而自豪,為人民的安康幸福而快慰 。

 

 我愛你,中國!

抖音二維碼掃碼添加客服
微信公眾號關注了解更多